我隨意寫寫, 您隨意走走 ◕‿◕ 來了是緣,去時是客 以喜悅的心情來訪~ 用感恩的心分享 。網海任翱翔◕‿◕

出家體驗營

2013083114:48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天岳山光明寺出家生活體驗營    淨 學

      4/28天岳山光明寺寺院生活體驗營開始的日子,我從數天前就開始期待,可以暫拋世俗的喧囂、 現實的責任和義務。仁師父希望我提早一天過去,我欣然答應了,當一看到課表,緊湊的內容、 堅強的師資、多樣的體驗,包含動態的、靜態的、理論的、實務的,濃縮於一天之中,精采可 期,處處是師父的用心安排,務使學人入寶山而不空手而歸。追問下,才知事前的規劃和籌備 花了師父們兩個月的時間。 我只是一個知解之徒,而且還是一知半解,所以現實生活中,無明煩惱一大堆,有時壓得我 喘不過氣來。在第一堂課,樂山樂水的智仁法師,勉勵我們來之前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; 安住期間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;回去後能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。故山是寶山,水是 法水,識取與否,端看是否頂門具隻眼;識取的,金、銀、銅、鐵各有妙處。行、住、坐、臥 各顯神通。(註:神,是凡人不可臆測之謂;通,廣達無障礙之謂)關於學佛行儀,仁師父將皈依、 合十、問訊、頂禮、七眾、三刀、六臂、靜坐等基本概念,做一重點式清楚的說明,從內容的揀擇 看得出他的用心,學員們無不獲益良多。聽完法師的介紹,讓我更了知佛教徒止於依賴,佛學者學 而不用,佛法者融入生活。佛教、佛學、佛法,一字之差,其內涵謬之千里。學佛行者,可不識 乎?識取了,莫作挑剔的本錢,但作返照的工夫,客觀的認識、檢討一番,想我,佛教徒的成分 居多,佛學者的浮誇嚴重,佛法者的內涵貧乏,難怪日子難過,都是自心自造作,要怪自己不願 好好過。是該慚愧,調整了!如果那心、意、識能先做到虔誠,自然能獲佛菩薩的加被。 第二堂課是「叢林生活與風範」,由旭師父為我們講說,他準備充足,將個己的心得不藏私 的與學員們分享。開頭便說:「凡事當作道來修」,舉凡四事供養、冬夏安居、由印度僧團制 到中國叢林制的演變、三刀六臂、五明十德、叢林寺院制度等單元,都有簡要和精闢的講解, 讓有心過叢林生活的行者有可靠的資料依循。 第三堂課是「禪公案」,請到古梵密行者的糾察師──願師父來為我們講說,願師父以 三個公案帶出禪的內涵,務期學員運用思想、發揮智慧,能去發現一連串的為什麼,從事 那無上的、微妙的靜慮法門。 晚上,仁師父為學員們介紹靜坐、止觀的工夫,特別強調靜坐的重要性和基礎性, 讓荒廢一陣子的我重新認清靜坐的好處與必要性。晚上一輪皓月當空,正是一天的壓軸──「 星空夜語」,學員們和夜一樣的寂靜,願師父只好自問自答;我提出風幡之辯,它涉及《楞嚴經》 中說的「是因是緣是自然性」的問題,那麼何者又屬於「非因非緣非自然性」呢?願師傅說: 「只要是人就不脫是因是緣是自然性,除非成羅漢、成菩薩、成佛了,才能進入非因非緣非 自然性,因為其本身業清淨的緣故。」願師父針對此進而詳細的解說,末後一句尤見深刻, 他說:「說得再如何仔細也只是在解名相,沒有真正在"我"的修養上下功夫,這和我有什麼 關係?如果不能把握重點,充其量止於知解之徒。」 隔天早上,一切作息如同出家師父,有:動態的出坡、香積、大禮拜、行腳;還有靜態的 靜坐、上課。雖然上課時我還是難免昏沉掉舉,禁語的要求也沒有確實做到,過程中並有不少 缺失,但經過這樣的體驗,也讓我困於世俗的業習得到調適的機會,從中學得不少關於出家 解與行的知識經驗,這一切都要感謝天岳山的師父們和志工們的用心與付出,讓我有機會參加 這殊勝的出家生活體驗營。 科甫合十